> 广识天下 > 正文

祸起萧墙:比喻内部的隐患引发灾难。

时间:2025-05-07 05:51:46 阅读量:15 编辑:字典君

“祸起萧墙”是一个成语,意思是指内部的隐患引发灾难。这个成语的出处是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,原文是:“楚人围宋,宋人惧,使华元夜入楚师,登子反之床,起之曰:‘寡君使元以病告,曰:“弊邑易子而食,析骸以爨。虽然,城下之盟,有以国毙,不能从也。去我三十里,唯命是听。”子反惧,与之盟,而告王。王怒,召子反,数之曰:“女以私匿告而与楚盟,使寡人得盟于楚,是女有二心也。为诸侯所笑,无颜见天下,自今以往,女无与诸侯通。速去其族,无污吾宫!”王遂杀子反,而修德政,诸侯亲之。君子曰:“祸起萧墙,宋华元以病告,子反以私盟,王怒而杀之,皆内患也。””

这个成语的故事背景是春秋时期,楚国攻打宋国,宋国形势危急。宋国的大臣华元为了国家的安危,夜间潜入楚军营地,找到了楚国的将领子反,劝说他与宋国和解。子反因为华元的劝告而与宋国达成了和解协议。但是,这个消息传到了楚王那里,楚王认为子反背叛了他,于是杀了子反。后来,楚王吸取了教训,修德政,使得诸侯国都愿意与他结盟。

在这个故事中,“祸起萧墙”是指楚王因为内部的隐患(子反的背叛)而引发的灾难。这个成语后来被用来形容内部的问题或隐患导致的外部灾难。你知道吗?有一个成语叫做“祸起萧墙”,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?今天,我就要带你揭开这个成语的神秘面纱,让你了解它背后的故事和深层含义。

一、成语的起源

“祸起萧墙”这个成语,最早出自《论语·季氏》。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,鲁国国君鲁庄公的弟弟季康子,他是个有权有势的贵族,把持着国政。季康子想要攻打邻国颛臾,扩大自己的势力。孔子得知这个消息后,对季康子说:“吾恐季孙之忧,不在颛臾,而在萧墙之内也。”意思是说,季康子最大的忧患,不在颛臾这个小国,而是在自己家里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有时候,灾难并不是来自外部,而是源于内部。就像一个家庭,如果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紧张,矛盾重重,那么这个家庭就会陷入困境。

二、成语的含义

“祸起萧墙”这个成语,字面意思是“祸乱发生在家里”,比喻灾祸、变乱皆由内部原因所致。它告诉我们,一个组织、一个国家,如果内部矛盾重重,就会导致灾难的发生。

比如,一个公司,如果员工之间关系紧张,管理层与员工之间矛盾重重,那么这个公司就会陷入困境。再比如,一个国家,如果内部政治斗争激烈,民族矛盾尖锐,那么这个国家就会陷入动荡。

三、成语的用法

“祸起萧墙”这个成语,可以用作谓语、宾语、定语,含贬义。比如:

- 谓语:这次事故,纯粹是祸起萧墙,看来公司得重新整顿一番了。

- 宾语:我们要警惕祸起萧墙,防止内部矛盾激化。

- 定语:这次危机,完全是祸起萧墙,董事长得重新整顿一番。

四、成语的典故

除了《论语·季氏》中的故事,还有许多关于“祸起萧墙”的典故。比如:

- 晋朝时期,陈寿在《三国志》中记载,曹操的儿子曹丕篡位后,大臣们纷纷劝谏,但曹丕不听。陈寿说:“速提雄虎之师,克定萧墙之祸。”意思是说,要尽快平定内部的祸乱。

- 唐朝时期,李白在《将进酒》中写道: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。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,朝如青丝暮成雪。人生得意须尽欢,莫使金樽空对月。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烹羊宰牛且为乐,会须一饮三百杯。岑夫子,丹丘生,将进酒,杯莫停。与君歌一曲,请君为我倾耳听。钟鼓馔玉不足贵,但愿长醉不复醒。古来圣贤皆寂寞,惟有饮者留其名。陈王昔时宴平乐,斗酒十千恣欢谑。主人何为言少钱,径须沽取对君酌。五花马,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。”这里的“万古愁”,就是指内心的忧愁和烦恼,也就是“祸起萧墙”。

五、成语的启示

“祸起萧墙”这个成语,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。首先,我们要警惕内部的隐患,防止灾难的发生。其次,我们要学会化解矛盾,维护和谐稳定。我们要珍惜家庭、珍惜友谊,让生活充满阳光。

“祸起萧墙”这个成语,虽然听起来有些神秘,但它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。让我们一起,从这个成语中汲取智慧,让生活更加美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