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广识天下 > 正文

沆瀣一气:比喻交往不正当的人富有某种默契。,揭示不正当交往中的默契现象

时间:2025-05-08 07:11:45 阅读量:58 编辑:字典君

“沆瀣一气”这个成语出自唐代韩愈的《石鼎联句序》,原意是指“气味相投的人连结在一起”,后多用来比喻那些互相勾结、狼狈为奸的人,他们之间有着某种默契,共同做坏事。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,用来批评那些不道德、不合法的行为。你知道吗?成语“沆瀣一气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儿绕口?别急,让我来给你细细道来,让你对这个成语有个全面的认识。

沆瀣一气:从露水到默契

“沆瀣”这个词,最早出现在屈原的《楚辞·远游》中,那时的它指的是夜间的水汽,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露水。它象征着天地之精华,是一种充满能量的东西。而“沆瀣一气”这个成语,则是由两个人物崔沆和崔瀣的名字演变而来的。

崔沆,字内融,是唐朝后期的官员,曾经担任过宰相一职。唐朝时期,科举考试制度已经实行,许多读书人都想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。公元875年,长安举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科举考试,崔沆被任命为主考官。

在这场考试中,有一位名叫崔瀣的考生,他才华横溢,试卷被崔沆看到后,崔沆大为赞赏。放榜之日,崔瀣榜上有名,按照当时的规矩,崔瀣成为了崔沆的门生。崔沆见到这个同姓的门生,非常高兴,巧合的是,两个人的名字正好凑成了“沆瀣”一词。

当时,崔府门口聚集了不少人看热闹,其中有爱开玩笑的人,就把这两个字编成了一句话:“座主门生,沆瀣一气。”意思是说,他们师生之间就像夜间的水汽一样连接在一起。这个成语原本并没有贬义,只是形容师生之间关系亲密。

沆瀣一气:从亲密到贬义

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沆瀣一气”这个成语的含义发生了变化。它从原本的亲密关系,演变成了贬义词,用来形容那些交往不正当的人,他们之间有着某种默契,勾结在一起。

“臭味相投”这个词,大家应该都不陌生,它就是指有同样坏毛病、恶趣味的人相投在一起。而“沆瀣一气”就是“臭味相投”的文雅说法。这个成语用来形容那些勾结在一起,为非作歹的人,具有很强的贬义色彩。

沆瀣一气:在生活中的运用

生活中,我们经常会遇到“沆瀣一气”的情况。比如,有些人在工作中互相勾结,为了个人利益而损害集体利益;有些人在生活中结交了一些不良朋友,一起做些违法乱纪的事情。

当然,并不是所有“沆瀣一气”的人都是坏人。有时候,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志同道合的朋友,他们之间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,相互支持,共同进步。

沆瀣一气:成语背后的文化

“沆瀣一气”这个成语,不仅是一个语言现象,更是一种文化现象。它反映了我国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、道德观念和人际关系。通过对这个成语的研究,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。

“沆瀣一气”这个成语,既有美好的寓意,也有贬义的含义。我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,要根据具体语境来判断其含义,避免误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