> 广识天下 > 正文

临渴掘井:比喻事到临头才想出对策。典故:说明计划与准备的重要性。

时间:2025-05-26 04:50:30 阅读量:94 编辑:字典君

“临渴掘井”是一个常用的成语,用来比喻在急需某物时才去准备,而不是提前做好计划。这个成语强调了事先准备和计划的重要性,因为只有在平时做好准备,才能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应对,避免被动和措手不及。

这个成语的典故通常来源于古代的一个故事,讲述的是一个人在口渴时才开始挖掘井,结果因为挖掘时间过长而无法及时解渴。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,都应该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计划,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。

在现实生活中,这个成语也经常被用来提醒人们要注重预防措施,而不是等到问题出现时才去解决。例如,在企业管理中,提前做好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,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和风险挑战;在个人生活中,提前做好健康检查和财务规划,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应对突发状况和未来需求。

“临渴掘井”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注重事先准备和计划,以避免在关键时刻措手不及。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,我们都应该时刻保持警惕,提前做好准备,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。你知道吗?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总有一些人,他们就像故事里的鲁昭公一样,等到渴得嗓子冒烟了,才想起要去挖井。这不就是典型的“临渴掘井”吗?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,以及它所传达的深刻道理。

临渴掘井:一个古老的成语

“临渴掘井”,这个成语出自《黄帝内经·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:“夫病已成而后之,乱已成而后治之,譬犹渴而穿井,斗而铸锥,不亦晚乎!”意思是说,等到病已经病入膏肓,乱已经乱到不可收拾,才去治疗和治理,就像口渴了才去挖井,打仗了才去铸锥,这不是太晚了吗?

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那些临时抱佛脚、事到临头才想办法的人。他们没有提前做好准备,等到事情发生了,才手忙脚乱地应对,结果往往事倍功半。

典故:鲁昭公的教训

那么,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是什么呢?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,看看鲁昭公的遭遇。

鲁昭公年轻的时候,因为年轻幼稚,听信了谗言,激怒了季氏、叔孙氏、孟氏三大家族。这三大家族联合起来,率兵攻打昭公,昭公被迫出逃到齐国。

在齐国,齐景公热情地招待了昭公,并愿意奉送很多财物给他,希望他长居下去。但昭公却表示,自己不能抛弃周公的王业,长期居住在这里。

齐景公又关切地问昭公,为什么他要离开自己的国家。昭公叹了口气,说:“正因为我年轻,缺少治国经验,一时疏忽,不能正确识别真伪,而铸成大错,落得如此下场。”

齐景公安慰他说:“难道不可以重新再来,挽回错误吗?”昭公失望地长叹道:“晚了!”

这时,齐国正卿晏子插话说:“是啊,一个人,掉在水里的人,原先并没有想到会失足落水,事后才想到应该防备;同样的,迷路的人,也一定在迷失方向之后,才会注意到路径到底在那。”

晏子接着说:“鲁昭公的情形,就好象面临灾难的人,急着铸造兵器;口渴了,才急着挖井取水,虽然最快的速度进行,但还是太迟了。”

晏子的话,让昭公恍然大悟。他意识到,自己之所以落到如此境地,正是因为没有提前做好准备,没有听取别人的规劝,才导致了今天的悲剧。

临渴掘井的启示:计划与准备的重要性

从这个故事中,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深刻的启示:那就是计划与准备的重要性。

生活中,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。如果我们能够提前做好准备,制定好计划,那么在面对困难时,我们就能从容应对,化解危机。

就像晏子所说的:“掉在水里的人,原先并没有想到会失足落水,事后才想到应该防备;同样的,迷路的人,也一定在迷失方向之后,才会注意到路径到底在那。”

所以,朋友们,从现在开始,让我们都做一个有计划、有准备的人吧!这样,无论遇到什么困难,我们都能从容应对,笑对人生。